楊敏德 - 簡介
楊敏德現任香港溢達集團董事長楊敏德,
現任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名譽會長,
青年總裁協會中國分會主席和哈佛大學商學院校董等職務,
是香港又一女中豪傑。
隨著新生代企業家在亞洲的崛起,被《財富》雜誌選為亞洲50位最權威女性之一。
曾被多份國際雜誌譽為全球最具影響力女強人之一。
李嘉誠曾經說過,在香港最有毅力的人隻有兩個,就是他和楊敏德。
他是香港最有錢的人,楊敏德是最懂得財富價值的人。
溢達在世界10個國家擁有5萬名員工,年銷售額達5億美元。
⠀
楊敏德 - 經曆
楊敏德1952年出生於香港商人世家,是香港知名商人楊元龍的長女。
在楊敏德還是一個香港小姑娘的時候,她的父親就對她說,別幹服裝這一行,太不容易了。好好讀書,選個別的職業吧。15歲那年,楊敏德告別父母,隻身漂洋過海赴美開始了自立的求學生涯,先後獲美國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數學學士學位和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頭銜。然後在紐約市的第一波士頓公司工作。但是最終她還是幹起了服裝這一行,並且幹得非常出色,溢達這個龐大的襯衫帝國在這位女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掌舵下得到發揚光大。 10年後,經商能力日露鋒芒的楊敏德,正式從父親手中接掌了溢達集團的帥印。
楊敏德坦言,即使麵臨很多困難,與父輩相比,她是幸運的,在一個和平的環境,在人生的舞台發揮所長
憑借著內地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繼承父業的楊敏德,在1988年作出了將投資重點再次移向內地的決策。溢達集團投資6000多萬美元,在廣東高明市籌建高豐紡織印染聯合企業有限公司,並於1991年底正式完工投產。高豐紡織印染聯合企業是一家集紡紗、織布、染整、製衣為一體的大型企業。
她要締造自己的傳奇。1995年楊敏德擔任董事長時,她認為原有經營模式注定要衰落。為了在各方麵貫徹自己的意圖,她為公司製定了三個優先發展的任務:完成公司的垂直整合,引進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技術,通過溢達集團來推行她關於企業應該回報社會的信念。楊敏德帶給公司的是完全不同於傳統模式的分析性思維方式。
這位管理著10個國家的4.7萬名員工,每年向HugoBoss、EddieBauer和TommyHilfiger等公司供應6000萬件襯衫的紡織女王,對未來仍舊充滿信心。她的下一個野心勃勃、勇敢大膽的目標是:將這個傳統行業變成適應現代社會的行業。
現在,高豐公司生產的產品有純棉色織牛津紡、府綢、色織格絨布以及著名的“派”係列服裝產品,產品80%出口外銷。
名牌“派”追求永無止境
當“派”係列服裝席卷內地市場時,人們問楊敏德,為什麽將溢達集團在內地生產銷售的服裝係列取名為“派”?楊敏德回答:“‘派’來源於數學中代表圓周率的符號‘π’,‘π’是希臘文,‘派’則代表中西文化的結合,而中國人講一種服裝穿得好看,又常說成有氣“派”。當然更深層的寓意是,圓周率在小數點之後的數字是無窮無盡的。而溢達的追求同‘π’的意義一樣,也是永無窮盡的。”
目前溢達集團在內地已建立起12家獨資、合資企業,總投資超過1億美元,年產超高檔全棉成衣400萬打以上,年銷售額超過4億美元,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紡織品跨國集團之一,名揚海內外。
闖西部圖謀可持續發展
跑到新疆去發展工業,對於一個香港女人來說真是膽大包天的想法。而楊敏德將想法付諸了行動。楊敏德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涉足新疆,奏響了溢達集團西進的序曲。新疆是中國最重要的產棉基地,尤其是長絨棉的質量不亞於埃及、秘魯等國家所產的世界優質棉。她經過實地考察,投資5000萬美元,分別在烏魯木齊和吐魯番先建兩個年產13.8萬紗錠的現代化紡紗廠;同時再投資數千萬美元,與喀什、吐魯番等地的生產建設兵團建立麵積達10萬畝的合作農場,專門種植高質量的長絨棉。這種擴大農業產業化規模的合作方式很快取得了雙贏的效果,為新疆帶來了新的經濟亮點。同時,高薪聘用專家,在開墾的近千畝土地上從事長絨棉優質種籽的培育,特別對新疆的“137長絨棉”進行提純複壯,自行研究開發種植中絨棉、超長絨棉、有機棉等優良棉種,經過6年時間的努力使新疆的產棉基地走上質優產高的發展之路。至今,溢達集團已成為新疆最大的外商獨資企業,它在新疆生產的棉紗,除了保證溢達在廣東高明市興建的高豐紡織印染聯合企業的所需外,還出口日本等地。 溢達以往主要生產男裝,極為重視品質。“我們是因為買不到這麽好的紗線才跑到新疆去,做了紗線以後才知道棉花是最要緊的。重數量而不重質量的收購係統,使農民放棄了種好的棉花,不然我怎麽會自己跑過去做‘農民’芽”楊敏德頗為感慨地說。
哈佛教科書與父輩生意經
溢達是一個著名的家族企業,楊敏德的父親楊元龍是創建者,也是一位優秀的企業家。楊敏德的外祖父也是做絲綢的,所以她從小就聽了很多關於管理,特別是做工業做企業人的想法。“以人為本”的理念,“做紡織服裝工業的,其實最大的資產就是人。”
但是,同樣一個理念在不同的時代也會有不同的用法。
在現代管理上,雖然和父輩認識上有分歧,但楊敏德也承認她受父親的影響很多很多。隨著年齡的增長,楊敏德發現哈佛教科書與父輩生意經中的大道理,譬如說不要貪小、心胸要寬闊、互相尊重等都是一致的。年輕的時候她常常與父親爭論,就是因為年紀輕喜歡爭論,現在的楊敏德越來越覺得生意經就是生意經,雖然有的時候需要改變一點,但上一輩的那些企業家他們那一套本領千萬不要拋棄,絕對要尊重他們。
信息化的痛苦經驗
在楊元龍管理公司的鼎盛時期,溢達首先以價格競爭,然後以質量取勝。現在公司賴以勝出的是對市場的快速反應以及客戶服務。楊敏德認為技術是實現這一切的途徑。
當初國家的配額不夠,溢達隻能往海外發展。而那時候電腦信息科技還沒有發展到現在這樣,麵對不同的市場,溢達有一個信念,就是盡量利用電腦,利用信息來幫助溢達完成跨國生產鏈――從新疆紡紗,再運到廣東織布,之後再到全世界如毛裏求斯去的製衣工廠生產衣服。所以溢達很早就在信息化上麵花了很多工夫。
當然楊敏德也為實現信息化付出了代價。以前楊敏德隻認為這是一個技術上的挑戰,後來發現不是,是一個管理的問題,是一個企業基本文化的挑戰。因為如果企業有了一個信息係統,就要有透明度。有什麽是妨礙一個企業的透明度的呢?以不正當的方法在企業中獲得利益的人,對於這些人來說透明度是最壞的事情。楊敏德得出的痛苦經驗是:在花費巨大投入信息化之前,一定要先把企業的文化搞好。
她還認為,搞好以道德為核心的企業文化的同時,還要有一套好的管理方法。僅僅倡導大家要做好人是沒有用的,一定要有一個完善的機製,以製度和法規防犯某些年輕人在利益引誘下的犯錯。這個挑戰是任何一個要走信息化之路的企業要麵對的。
不在乎短線回報
一直以來,溢達集團完全屬於楊氏家族所有。如今楊元龍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楊敏德用新的管理思想,把溢達做成一個真正模範的紡織企業,能夠在世界上把中國的紡織服裝工業的能力發揮出來。
作為家族企業的領導者,楊敏德早已超脫了一般的家族企業狹隘的視野,很多時候她看事情是很戰略和長遠的。譬如說溢達放了1億美元在新疆,在短期想有回報是不容易的。如果是一個上市公司,這件事就會被股東吵死,因為這種投資回報周期非常長,可能要10年至20年的時間。但是溢達是一個私人的機構,自己看準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做好。
不過資金也是一個問題,有的時候企業必須要上市,因為需要資金。但是楊敏德認為在資金允許的條件之下,做一個私人的公司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她不需要每3個月看短線回報,一個上市公司很少有機會給掌舵人真的發揮做長線的理想。對此楊敏德自我覺得是幸運的,因為很多時候溢達給她發揮長遠理想的空間。溢達花了很多資金在人才上麵,許多年輕人不是一天兩天會給公司回報的,但這是企業的投資,這種投資不是機器,投資人的價值是人家看不見的,但是這對企業最有效。
重人才小處管事大處管人
製衣看起來是傳統行業,傳統工業一般采用傳統做法,但楊敏德偏要一群“敢拿香蕉的猴子”。她不拘泥於從傳統服裝行業中物色人才,而是從其他行業,甚至年輕得思想不受限製的人中物色。她希望下一代的想法比她更前衛,有更大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間。隨著各種環境條件的變化,她的管理風格就隨之演進成了“小生意管事,大生意管人”。
楊敏德總是強調:“以人為本、企業動力之源”的重要意義。基於這一點,溢達集團先後與麻省理工、哈佛、清華、複旦、中山等多所名牌大學合作,一方麵從中吸收優秀人才為己所用,另一方麵將有發展前途的員工送至高等學府繼續深造,為集團人才的儲備、更新建立一條通暢的渠道。高豐現有員工5000多人,其中有200多名內地大學生,先後被送往國外培訓,成為企業技術骨幹,成為公司變革的有力促進者。
在她的關心下,溢達集團已建立了一係列嚴格的員工培訓製度,環保意識、企業文化、公司發展等均編入培訓教程,通過企業內部培訓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如今的溢達,企業文化、管理目標、基本的個人環保行為都已滲透到每個員工的日常生活中去。
生肖屬龍的楊敏德自喻為“龍女”,她把中國比作正在騰飛的東方巨龍,而她自己則無愧於巨龍的傳人。她要向“世界第一”衝刺,要為中華民族的榮光畫上燦爛的一筆!
家庭:
前夫:潘迪生,迪生創建主席。⠀⠀⠀⠀⠀⠀⠀⠀⠀⠀⠀⠀⠀⠀⠀⠀⠀⠀⠀⠀⠀⠀⠀⠀⠀⠀⠀⠀⠀⠀⠀⠀⠀⠀⠀⠀⠀⠀⠀⠀⠀⠀⠀⠀⠀⠀⠀⠀⠀⠀⠀⠀⠀⠀⠀⠀⠀⠀⠀⠀⠀⠀
⠀⠀⠀潘迪生祖籍廣東潮州,一九五六年六月十九日,他出生在香港一個富商之家。其父潘錦溪早年家貧,未讀過書。十多歲由潮州來港後努力工作,一人兼幾份差。靠省吃儉用,慢慢做起了鍾表生意,後來擁有藝林、金輪兩家鍾表行。潘迪生從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對他管教很嚴,要求他要尊重長者,為人處事要有理有節。在香港讀完小學後,他便獨身一人飛往英國接受中學教育。四年後,潘迪生為了解美國,又進了洛杉磯一所大學,主修哲學和經濟學。英國四年中學、美國五年的高等教育,令潘迪生獲益匪淺。他說,自己今天的思維方式和言行舉止正是揉和了英、美兩國的特色,這對於從事生意幫助很大。潘迪生回憶說,在英國讀的是寄宿學校,校規很嚴,強調紀律和服從性,一切活動均依時規定,不得越雷池半步。而到了美國,卻恰恰相反。那裏作風開放,崇尚自由;甚至不上課也可以,一切悉聽尊便。他說,前者使他悟到遵紀守時的重要性;後者又培養了他獨立思考的習慣。一九七八年,潘迪生大學畢業,回到香港。他並未像一般富豪子弟那樣參與父輩的企業管理,而是從父親鍾表行的最低層――售貨員做起。六個月後,他又飛往日內瓦,在瑞士著名的鍾表珠寶店CHOPARD當了十八個月學徒。十八個月的經曆,不僅使潘迪生掌握了手表工藝,他甚至能自己裝配出一隻手表,更重要的是,他學到了瑞土人如何經營高檔鍾表及貴重珠寶行的經驗。 一九八零年,潘迪生帶著自己創業經營的全盤想法回到香港。回港後,他向父親借了一百萬美元,在香港最高級的購物中心中環置地廣場開設了一家迪生鍾表珠寶店,開始了他靠名牌、精品創業的傳奇故事。中環是香港的高級商業區,租金昂貴。潘迪生以瑞士高級手表――勞力士、蕭邦等及名貴珠寶為號召,在港人心中樹立起名牌的觀念。對於潘迪生走名牌精品路線經營的手法,剛開始時,不少香港商家是抱著等著看這個毛頭小子笑話的想法。因為八十年代初,香港隻有少數消費者懂得享用名牌產品。但潘迪生堅持認為,香港已步入亞洲新興發達地區之列,人均收入亦在中等發達水平以上,此時正是培養、建立消費者享用名牌產品的觀念之時。迪生公司因順應潮流,引導潮流,走在時代的前麵,這才能在八十年代大展宏圖,創造一種新的商業經營模式。一九八零年十二月,香港進入八十年代第一個聖誕節來臨之時,潘迪生在香港老牌英文報紙《南華早報》上買下整整八個版麵,前五版用來祝賀香港市民聖誕快樂,後三版則刊登自己所賣名牌產品的廣告。廣告刊出後,吸引了香港眾多專業人士的注意;迪生公司一舉成名。1981年開設第二間分店。同年潘迪生開始進軍高級時裝業,他采取的辦法是購買外國名牌服裝香港專營權。他首先獲得了CHARLES JOURDAN時裝的專營權,在香港開設了兩家JOUR、DAN時裝店。一九八二年,他又進一步購得JOURDAN體育用品在遠東(不包括日本)的專營權。 一九八三年,潘迪生又取得POLO/RALPHLAUREN產品的專營權。一九八四年,潘迪生又獲取GUYLAROCHE產品的世界專營權。短短幾年時間,潘迪生成為香港擁有最多世界名牌專營權的個人,迪生公司也以經營名牌而聞名於港,受到眾多中產階級的青睞,潘迪生的生意也做得越來越紅火。八十年代初、中期,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方興未艾,香港一度出現了移民潮,經濟出現衰退,電影業也不景氣。連有“電影王國”之稱的邵氏公司也減少拍片,甚至出租影院。就在此時,潘迪生卻成立了德寶電影公司。潘迪生投資電影,決非心血來潮。他認為,電影是一種大眾化娛樂,就是經濟衰退、消費力下降時,也不受影響。如三十年代初,世界經濟大蕭條時,也正是電影業興旺發展之時。此外,透過影片中著名影星的衣著打扮,迪生公司所代理的世界名牌可以得到有力的推廣,起到一種間接的廣告推銷作用。這樣一舉兩得的生意,潘迪生自然願意投資。他以一千五百萬港元請著名導演許冠文為公司拍了三部電影,再加上高薪聘請的著名演員周潤發、楊紫瓊、林子祥、羅美薇等一批明星,使得德寶公司實力大增,拍出了《秋天的童話》、《皇家師姐》等一批經典作品。德寶公司也成為香港五家最大的電影公司之一。一九八五年,潘迪生收購了上市公司順福企業,達到了借殼上市的目的。收購後,潘迪生將之易名為迪生創建有限公司,並將其執有的名牌批發及零售業務注入其中,使迪生創建實力大增,股價猛漲。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日,潘迪生宣布,經法國政府批準,他以五千二百萬美元收購了法國名牌都彭總公司。都彭公司是一家已有一百多年曆史、專為法國上流社會服務的名牌公司。據說,潘迪生購買都彭公司,起因於他欲在香港代理都彭公司的產品。但當他與“都彭”香港區的總代理接洽時,遭到拒絕。他一氣之下,飛到法國,將該公司給收購了。然後回到香港告訴那位總代理說,現在不是你肯不肯給我代理權,而是我肯不肯給你當香港地區的總代理。傳說歸傳說,事實卻不盡如此。都彭公司因為年年虧損,早已出現危機。潘迪生說:“我們所有的收購行動,都是經過周密部署的,收購都彭公司也不例外。我們花了半年時間收集資料,深入研究後才做出決定。這是一項謹慎的交易。”收購完成後,潘迪生對都彭公司進行改組,宣布用五年時間要收回成本。結果第一年都彭公司的營業額就上升了二點六倍,逾四億港元。令商場的行家裏手們大為驚歎不已。一九八七、一九八八年,潘迪生又先後收購了香港茂昌眼鏡、美日眼鏡的股權,並購入恒和珠寶兩成股權。 九十年代初,歐洲陷入經濟衰退的低穀。已有一百八十年曆史的英國著名百貨公司HARVEYNICHOLS也因虧損嚴重而陷入危機。潘迪生以其獨到的眼光,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情況下,於一九九一年十月,以五千三百七十萬英鎊的巨資收購了該家公司。經過對其內部改革、整頓以及重新設計、裝修後,HARVEYNLCHOLS公司在五個月後便轉虧為盈。潘迪生的生意眼光和經商之道得到國際商界的普遍讚譽。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潘迪生在北京王府飯店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迪生集團將在內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地投資八億港元,拓展內地的百貨業。 截至一九九四年三月底,迪生集團市值已約五十億港元,潘迪生個人的財富已達二十餘億港元。十餘年的時間,潘迪生的資產增長了三百餘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一九九零年,他被評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此年,潘迪生又獲香港青年企業家獎;一九九二年,他被港人投票選為香港十大傑出男士。時任香港布政司的赫德稱他“創造了商業界的奇跡,是香港年輕一代的榜樣。” 目前,迪生集團已發展成為香港規模最大及利潤最高的零售和批發集團之一。該集團的附屬公司遍布遠東和歐洲各主要國家,在全球擁有二百餘家店鋪以及一個龐大的國際性批發網絡。迪生創建集團的營業額高達17. 7億元,純利達2. 43億港元。迪生集團的市值,也已躍入香港上市公司的前三十名之中。潘迪生年少有為,相貌英俊,衣著講究,活脫一個現代名士的模樣。他喜歡名牌,不但穿的、戴的是名牌,坐的車也是名牌――兩部勞斯萊斯。他說:“我一向認為,一個人要用名牌來突出個人風格,而不是為名牌所用。”英俊小生,名車美人,潘迪生的愛情生活也是多變的。他曾三度結婚,三位新娘均是美人。第一任妻子是楊美琪,潘迪生和她有一個女兒。第二位妻子即著名影星楊紫瓊。楊紫瓊曾當選馬來西亞小姐,也是東南亞著名的功夫片女明星。一九九二年,潘迪生和他現任妻子餘桂珠結婚。餘桂珠出身富家,擁有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頭銜。她在嫁給潘迪生之前,是香港一家證券公司的高級職員,年薪逾百萬港元。當年底,餘桂珠就為潘迪生帶來第二個女兒,令潘迪生笑逐顏開。據說,這世上唯一能讓潘迪生下跪的人,便是他的小女兒。“俯首甘為孺子牛”,也是一種人生享受吧。 現任迪生創建集團主席,擁有資產28億港元。
女兒:⠀潘楚穎
⠀⠀⠀⠀⠀⠀⠀⠀⠀⠀⠀⠀⠀⠀⠀⠀⠀⠀⠀⠀⠀⠀⠀⠀⠀⠀⠀⠀⠀⠀⠀⠀⠀⠀⠀⠀⠀⠀⠀⠀⠀⠀⠀⠀⠀⠀⠀⠀⠀⠀⠀⠀⠀⠀⠀⠀⠀⠀⠀⠀⠀⠀⠀⠀⠀⠀⠀⠀⠀⠀⠀⠀⠀⠀⠀⠀⠀⠀⠀⠀⠀⠀⠀⠀⠀⠀⠀⠀⠀⠀⠀⠀⠀⠀⠀⠀⠀⠀⠀⠀⠀⠀⠀⠀⠀
潘楚穎(DeeDee)好友:萬寶寶,畢業於哈佛大學,父親潘迪生是迪生創建(113.HK)主席主席,母親為楊敏德潘楚穎自小培養時裝觸覺,由於鬼妹仔性格,熱情開放,所以愛蒲的時裝人及外籍ABC成功率會較高。迪生創建公司為香港重要的零售上市公司,專門銷售名貴商品。截至2007年03月31日,在亞洲開設的零售網絡合計五百間精品店,包括了香港六十八間、中國二百二十八間、台灣一百七十間及共三十四間位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及菲律賓。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